当前位置: 首页 > 篮球 > CBA

媒体人谈中国篮球名人堂:只能以一种身份入选一次不太合理

2025-09-24 21:52:12

篮球资讯9月24日宣 今天,媒体人付政浩在社媒上谈到了中国篮球名人堂评选。

付政浩原文如下:

中国篮球名人堂有个规则值得商榷,即,每位个体只能以一种身份入选一次名人堂,不能重复入选。从这一规则推出之初,我就斗胆给名人堂委员会专家组的多位前辈们念叨过这个规则不太合理。

比如,2025年中国篮球名人堂的两位候选人王非指导、展淑萍指导均是打而优则教,他(她)们无论球员时代还是教练员的成就都够得上名人堂资格。本届评选,展淑萍指导是作为女篮杰出球员候选身份参评,王非指导则是以杰出教练员候选身份参评。

名人堂委员会专家组都是我所敬仰的师长前辈,他们制定这一规则也有自己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公平起见。但还是想说,应该允许名宿们以不同身份多次入选。

我是从两方面考虑这件事的。一方面,国内篮坛拥有“打而优则教”的传统,明星退役后转型成为名帅是常态,这和NBA名帅多是角色球员出身的情况恰恰相反。

从钱澄海、杨伯镛到宫鲁鸣,从王非、李春江到阿的江、杜锋……很多名宿无论是球员时代还是教练员时代的成就都配得上名人堂的资格,出于对他们生涯不同阶段所取得成就的尊重,应该允许他们以不同身份入选名人堂。包括姚明,他现在是出于利益回避原则暂不参选,而且年龄也确实不算大,当未来他适合参选时,他完全也够得上以两种身份参评,他球员时代的成就毋庸赘言,他当CBA上海男篮的老板和中国篮协掌门时也都有闪光点,理应让大姚未来有机会以篮球特殊贡献者身份再参评一次。

另一方面,恕我直言,中国篮球名人堂可供挑选的候选人短期内就那么多。如果像钱澄海、宫鲁鸣、王非、展淑萍……这些历代球星+名帅能够以不同身份入选,既是一段佳话,也能丰富中国篮球名人堂的话题性,提升候选阵容的含金量。

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面向全球范围内遴选候选人,尚且允许同一名宿以不同身份多次入选,比如,杰里-韦斯特曾三度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其中两次是个人身份入选,分别是球员身份和特殊贡献者身份(他在湖人、灰熊、勇士、快船等队担任高管,曾被誉为“湖人教父”)。比尔-拉塞尔也分别以球员和教练员身份两度入选。

咱们中国篮球名人堂是针对的是中国篮球,候选人整体数量不如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多。其实也应允许同一名宿以不同身份入选,只要把两种身份入选的时间间隔拉大,相隔十几年,自然也就会公平很多,也让篮球名人堂的评选更加可持续。

当然,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前些年也一度有些人才断层、成色不足,所以把球员参评资格从退役满五年缩短至四年,而且越来越多的NBA老板开始以特殊贡献者身份入选。这些均可以作为借鉴,中国篮球名人堂可以在举办五到八届后从一年一评调整为两到三年评选一次,未来还可以着手考察一些篮球特殊贡献者的候选人。

首届中国篮球名人堂曾以“特别致敬”的方式将牟作云、杨伯镛等15位名宿“打包”直接入堂。其实,以牟作云、杨伯镛为代表的历届中国篮协掌门,以及对中国篮球有特殊贡献的地方篮协掌门人,还有那些投资CBA俱乐部多年的投资人,这些人士未来也都可以作为特殊贡献者身份参评。比如,已经仙逝的广东宏远男篮创始人陈林、辽宁盼盼篮球俱乐部老板韩召善,另外还有那些非常热爱篮球、为俱乐部做出杰出贡献而被球迷广为称道的原山西男篮投资人王兴江、新疆男篮投资人孙广信……这些人士也都在不同阶段为中国篮球做出过贡献,理应在未来得到篮球名人堂的认可。